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home1
home2
home3
交流发言 - 宜昌市
发布时间:2014-12-04点击数:2950
打造信息互动平台推进行业智能培训

湖北省宜昌市住建委主任张立新
湖北省宜昌市住建委主任,张立新

宜昌位于湖北西部,是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全市建筑业从业人员11万,其中建筑工人8万。针对培训师资不足、学员不易集中、工学矛盾突出等客观现实,我们积极探索智能化培训模式,以建设行业综合监管系统和建设教育培训远程平台为依托,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让实际需求决定培训内容和形式,基本解决了“两张皮”问题。3年来,我们累计培训各类从业人员8万余人,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显著提升。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坚持市场导向,信息同步解决“谁来学”
一是全面摸清市场需求。为了动态掌握农民工的基本信息、培训信息、岗位信息等情况,从2009年起,我们自主研发了包括建设项目管理、建筑从业人员管理等13个子系统的“宜昌市建设行业综合监管系统”,实现了工程建设及人员行为网上动态管理。建立基本信息数据库,对市场主体、从业人员和工程项目建立电子信息档案,在企业备案和项目组建时,将人员基本情况和证件情况全部录入数据库。实施岗位人员指纹考勤和电子押证,通过信息手段全面掌握项目现场人员到岗、流动和供求状况,为实施精确的订单式培训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撑。
二是智能生成培训订单。综合监管系统中的项目管理模块包含施工企业、项目规模、结构形式等基本信息,同时还包括项目管理人员配备、劳动定额控制、工种定额需求等应用组件。从业人员实名登记板块包含姓名、身份证号、照片、指纹、工种、岗位证书、在岗状态等个人信息。一方面,在日常项目管理过程中,应用组件按照劳动定额和宜昌当地技能水平计算出理论技工需求量和工种数。另一方面,通过指纹考勤、电子押证等互动手段,系统获取人员实时在岗信息,即实际技工供应量和工种数。最后,系统自动进行比对,实际供应量与理论需求量的差额即自动生成市场需求的“行业订单”,订单传递到培训鉴定模块,指导精准培训。
三是及时指导培训鉴定。培训鉴定模块在得到“行业订单”后,根据后台数据来源和各在建项目动态数据,由系统自动分解成“企业订单”下达到建设项目管理模块,由建设项目管理模块将“企业订单”告知各项目的农民工业余学校,要求按其数量作为培训参考。农民工业余学校收到“企业订单”后,由农民工业余学校所在项目传至企业,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和安排作增减调整,汇总确认后最终形成“培训订单”,培训机构据此指导和安排后续培训鉴定工作。
二、坚持实用导向,突出操作解决“学什么”
一是批量定制通用课程。从专业培训机构和科研院校批量订制各专业基础网络课程,满足各层次人员学习所需,为职业化培训提供基础课程保障。目前,建设教育培训通用课程共12类、122门,各类视频课件等1万多份。同时,通过统一选用国标网络课程,有效解决了师资不足问题。
二是自主研发特色课程。组织安全、质量、工艺、设备等各专业能工巧匠,重点研发本地常见技术难题和通病防治的应对课题,并将成果制作成专项课件,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培训。目前,我们已经完成50项最常见质量通病的操作性课题研究,并已导入培训课程系统。挑选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师傅型”教师定制教学视频,有效解决理论与操作实践脱节的问题,确保了技能培训的实效性。
三是系统进行智能配课。经充分准备,2015年上半年我市将实现培训教程智能配课。系统通过自动识别待培训人员所在项目的类别、规模、实时工期和创优情况,要计算、分析、筛分,将不同工人应需掌握的技能需求,以标准化课程模块的形式组合课程菜单,实施差异化培训。今后,比如同样是木工培训,可能房建项目中的木工和市政项目中的木工所配置的课程菜单就不一样,申报国优项目和市优项目同工种的培训课程、培训要求也会有差异。
三、坚持问题导向,立足便捷解决“怎么学”
一是远程教学缓解工学矛盾。通过广泛使用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多媒体信息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手段,我们搭建了远程教育平台,实现了IP终端和手机终端双通道服务。全天24小时,只要工人愿意,随时随地可以使用电脑、ipad、手机等登陆教学平台,教师在线答疑,在线完成教学任务后,即可参加培训鉴定考核,真正实现了随学随考、工作学习两不误。
二是主动送教送考方便学员。利用开放式网络平台,定期发布课题或讨论话题,话题达到一定的点击率和论坛热度,便组织师资专题研究、同步授课。立足大分散、小集中,探索送考送教新路子,着力提高培训效率。凡同一工种报名达30人或同一企业一次报名达60人的施工企业,培训中心带师资上门服务,解决了企业和工人的实际困难,受到企业一致好评。
三是特色培训开发地方资源。践行群众路线,在贫困县、劳务输出大县成立建筑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开展对口帮扶、点对点培训,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提高就业竞争力。将机构培训与师徒培养相结合,发掘和培育有特色的建筑工种品牌,努力打造“瓦工之乡、木工之乡”等,提高本地建筑工人的影响力和规模效应。
通过运用信息化手段,我们探索并初步建立了以“智能选人、智能配课、智能教学”为核心的建筑工人智能化培训新模式,培训工作由传统的“企业、项目、工人围绕培训机构转”转变成为“培训机构围绕工人、项目、企业转”,更好地实现了为工人服务、为项目服务、为企业服务。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这次会议精神,学习借鉴先进城市的经验和做法,不断提高建筑工人职业技能培训实效,为全面推进建筑业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中国建设劳动学会
(编辑:夏阳)

联系方式
研究与出版物
下载

友情连接

建设部 中国建设人力资源网 中国建筑学会 中国建筑业协会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网 中国建设教育网 工程监理与咨询服务网 中国安装协会 中国房地产研究会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中装新网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 中国城市家居网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

关于我们| 通知公告| 行业动态| 政策法规| 技能鉴定| 教育培训| 会员登录| 合作加盟| 网站管理

主办:中国建设劳动学会        京ICP备16012005号-3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三里河路9号建设部大院 邮编:100835 联系电话:010-68315188/1788
Copyright © 2014- ccl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建设劳动学会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190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190号

二维码